在今天(2021年7月1号),我通过github的page功能完成了这个个人博客的开发。这是一件计划已久的事情,虽然参考了他人的模板,但也还是发挥了技术宅的精神先自己摸索了一段时间,期间学了不少新东西,最终的效果也达到预期。自此,将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一直以来,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,一方面,性格有些孤僻,不喜欢世俗里复杂的关系网,就鲜有跟别人瞎侃的机会,即使对于仅有的三两好友,也通常因为“悲欢不相通“,对话很快变成了相互倒苦水。另一方面,因为常常感到词不达意,有些想法说到嘴边就变了意思,深刻的显得矫情,搞笑的时常尬场,平常肤浅的交流又让人提不起兴趣,久而久之,除了必要的沟通,我开始变得有些沉默。不管是自身缺乏语言天赋,还是没有遇到想说话的人,我终究是不再试图努力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,因为我渐渐认识到,这个时代很少有人真的在听你说了什么,人们只选择听自己想要听到的,同时又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声,展示自己的优秀,想要拿到更多话语权,总之世俗的声音就像潮水般将人淹没,让人窒息。于是,人微言轻,不说也罢。但表达的欲望始终是存在着,一点一点地累积,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不得不释放。于是,我选择去写,这是想要写博客最初的动机。不敢说我喜欢写作,但高中时代,我确实幻想过以后成为一个自由作家。可是多年过去,留下的文字却少的可怜。诚然,做技术的人可能并不需要那么的多愁善感,但敲代码的手去敲文字也同样可以带来愉悦。代码是务实的,写作是务虚的,代码需要严谨,写作需要严肃。我希望通过写些东西来剖析自己的内心,坚定自己的想法,时刻提醒自己对内心保持绝对的诚实。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被同道中的有缘人看见,但又不想太多人过来评头品足,如此看来,写博客成了最佳的选择。
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探索的人,可能是因为经常独处。可是想的多,有时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,这使我意识到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,缺乏整合和筛选。本科时期科创的经历,让我接触到多个领域的知识,从电子电力、计算机编程、机械设计的基础,到自动控制系统、飞行器导航制导等专业课程。感觉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,见到什么有趣的技能就想要学一点,而社团的环境也确实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,锻炼了我系统化的思维和实践的能力——保研后的大四一年,除了做毕设,我还接了不少学校老师的外包项目。好学自然没有什么坏处,成为通才也一直是我的目标,但读研期间的这种“通才”经历却时常让我感到沮丧。因为课题项目任务多的原因,直到开始做毕设前,我始终没能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,最开始想做无人机方向,可却被分配到火箭项目,这个刚做出一点成果,又因为另一个飞行器项目着急结题需要人手就被分去做了那个,中间还穿插让去做一个飞行器性能评估的软件平台。虽然期间取得了一些成果,但大多数时候我是迷茫的,旧的东西还没研究透就又去接触新的东西,这样的研究着实不是我想要的。因此,毕业后我花了大量时间梳理自己的经历,想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方向。这就产生了我想要写博客的第二个动机:记录和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经历。可能以后的工作依然会有很多杂乱的事情,但通过及时的总结梳理来检查自己是否偏航,或许就能更加游刃有余。
最后,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这句话的含义。当我试图回忆以前做过的项目的细节时,很多竟想不起来,但因为当时缺乏必要的记录,现在自然是无从寻觅,想要复现之前的工作就成了麻烦事。加之越来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,纵使平时有一些奇思妙想,当时可能匆匆记下,过后却常常忘记整理。看似每天忙忙碌碌,可缺少了深入的思考,很难获得技术上的沉淀。所以,我开始培养写笔记的习惯,除了使用专门的笔记工具,我想写博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让网络记住自己的成长,多年以后回头来看,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
总之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。就在这个无人的角落默默地成长吧!